- 黄梅波;应玲蓉;
自二战结束后,全球主权债务治理长期由西方主导,形成以巴黎俱乐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掌控的制度体系。在新冠肺炎疫情前,中国主要通过双边“一案一策”方式来处置债务问题,而在疫情后,中国借助参与G20的“暂停偿债倡议”和“缓债倡议后续债务处理共同框架”以及全球主权债务圆桌会议等多边机制,话语权与制度嵌入度明显提升、制度贡献显著,实现了从规则接受者到制度塑造者的角色转变。中国在全球主权债务治理中的制度性贡献主要体现为,在理念层面,以南南合作和发展导向为基本原则,强调平等协商、不附加政治条件与债务国政策自主性;在机制层面,推动在现有多边平台下的责任分担与流程优化,强化对多边及私营债权人公平参与的制度约束;在工具层面,推进以发展为目标的新型债务可持续分析框架,拓展本币计价与新型开发性融资渠道,并引入债务互换创新工具。中国在全球主权债务治理中发挥制度性推进作用亦面临诸多挑战,中国未来应在加强国内债权机构协调、提升透明度、强化贷后管理、推动多边与私营债权人公平参与等方面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以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全球主权债务治理新范式。
2025年05期 v.42;No.220 1-25+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周方银;
战略收缩是指大国在国际层面减少大战略投入的一种行为。在实力相对衰落的背景下,适度收缩有助于更好地匹配战略目标和可用的资源。自奥巴马政府以来,美国进行了一次历时较久、具有复杂内涵的战略收缩。为更准确地把握美国战略收缩的性质与特点,可以从军事投入与海外军事介入、联盟关系管理、外交战略调整、国内经济政策变革四个维度进行综合判断。奥巴马政府进行了较为果断有力的战略收缩,并推动美国战略重心逐步调整。特朗普政府的收缩对美国安全保护的可信度以及美国国际形象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使美国与盟国的关系出现消极变化。拜登政府对于海外军事介入高度慎重,试图缓和与次要对手的关系,也高度重视美国基础设施建设,但却没有降低对盟国的安全承诺。美国的战略收缩对国际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主导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出现动摇;国际战略关系出现重要重组,美国主导的联盟体系面临重要转型;部分地区力量结构的失衡加剧了国际体系动荡;国际社会中“泛安全化”现象开始蔓延;美国外交内政化的发展趋势也增加了国际秩序的不稳定性。
2025年05期 v.42;No.220 26-52+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尹继武;
自特朗普二次执政以来,美国对外战略的走向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独特的人格特质、政策偏好与战略行为风格所塑造。特朗普展现出极强的自恋特质和对外部约束的抵触倾向,而其战略行为则体现出一种“理性的非理性”逻辑,他所追求的“不可预测性”实则建立于其鲜明个性与战略声誉基础之上。特朗普的谈判策略与信息表达方式同样融合了个性、直觉与声誉因素,结合了人格与理性层面的双重特质。此外,特朗普偏好个性化的战略行为方式如首脑外交,也体现出战略需求与个性化倾向的双重导向特征。这些战略心理与行为特点,决定了其执政风格的独特性以及一定程度的“无序”,而这背后则隐藏着可被解析的策略性理性逻辑。虽然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是“反传统”的,但也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且部分根植于美国历史上延续至今的诸多政策传统。特朗普人格特质对美国对外战略的政治影响,一方面受制于权力结构与制度设计等宏观因素,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其人格和政策偏好与美国国内政治现实与社会共识之间的匹配程度。未来,在实施“挑战传统”的对外政策过程中,特朗普如何应对所面临的多重政治压力,将决定他的政治心理特质能否持续主导美国外交的走向。
2025年05期 v.42;No.220 53-77+16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2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余南平;栾心蔚;
人工智能已成为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战略引擎,大国战略竞争正凸显于人工智能价值链构建的各关键环节,推动技术创新与权力分配同步展开,争夺“链权”由此成为大国战略布局的核心要素。一方面,生产性链权由基础层稀缺资源控制、技术层路径锁定、应用层生态扩散构成,三者之间既有链式递进,也存在结构性制衡。在基础层,美国凭借全栈式技术体系优势实现系统性主导;在技术层,中国通过算法优化与模型创新打破算力垄断,展现出开源生态的竞争潜力,并间接激发了欧洲的技术活力;在应用层,美式平台垄断与中式开源生态之间的博弈持续加剧,体现出不同路径在链权拓展机制上的深层分野。另一方面,在制度性链权构建中,美国依托其技术先发与市场主导优势,通过弹性监管加速技术创新,力图以事实标准推动自身规则向全球扩散。欧盟率先建立相关法律框架,试图以确立规范性主导地位方式,弥补其在生产维度上的相对劣势。中国则强调开放合作,主张构建平衡、普惠、包容的全球技术秩序。而在生产性与制度性链权的双维协同中,大国未来如何实现从底层资源到顶层规范的链权整合,将真正决定全球人工智能价值链的主导权归属。
2025年05期 v.42;No.220 78-103+167-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1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金玲;
欧洲民粹主义极端右翼力量上升是近年来欧洲政治生态中最显著的现象,它们既是欧洲在多重危机背景下经济、社会转型压力的结果,又反过来塑造欧洲多方位转型进程。欧洲民粹主义右翼力量的发展和影响力的上升,虽具有显著的危机驱动特征,但其反映的却是欧洲政治、经济和社会中深层次和结构性的矛盾,因此,其崛起将是长期性的。当前,欧洲民粹主义极端右翼的选民基础日益扩大,它们通过参与政府、支持政府或利用自身作为最大反对派力量的地位,已在欧盟获得制度性权力。不仅如此,在主流政党日益“极端化”背景下,它们通过自身的“主流化”趋势,已成为欧洲政治中的新常态,不再是欧洲政治格局中的边缘性力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博弈、欧洲一体化以及欧洲自身的多重危机叠加共振,使欧洲民粹主义极端右翼形成了具有欧洲特色的“本土主义”核心意识形态,不仅强调“主权”,还重视“欧洲身份”。它们的核心理念与主流政党的政策立场相互交织,正共同推动欧盟对外战略的转型进程,主要表现为以维护“欧洲主权”为核心的战略自主目标,追求经济安全的“去风险”战略,以及在多边主义立场上的战略性、务实性转向。
2025年05期 v.42;No.220 104-128+168-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9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胥雯婷;王凯;
民族主义是游荡在南亚大陆上的幽灵,其与印巴冲突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厘清印度民族主义与印巴军事冲突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理解印度内政外交的关联逻辑,也能促进我们对民族主义作用机制的理论思考。民族主义情感反映了大众的民族主义理念,是研究后者的主要突破口。民族主义情感可根据来源分为对内群体和对外群体两大类别,进而可细分为四种类型。挖掘新闻报道中的民族主义情感是推进民族主义实证研究的重要路径。“民族主义情感词典”的构建,有助于挖掘1990—2025年间涉及印度民族主义的大规模新闻文本,进而可同时实现在长周期和细颗粒度上测量印度对巴基斯坦的民族主义。描述性数据分析揭示了印度对巴基斯坦的民族主义情感的上升势头和阶段性发展特征。比较案例分析则进一步表明,印度民族主义情感与其针对巴基斯坦的主动军事打击行动之间存在互为因果关系和正向反馈模式,而这种模式反映了印度民族主义者的国内政治需求,正因为如此,使用新闻大数据来分析印度民族主义情感,还有助于我们预警印度未来可能发动的主动军事行为。
2025年05期 v.42;No.220 129-154+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6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本期数据